除了 CPI 之外,还有一个叫 PPI (生产物价指数)的物价指数,则是以产品的出厂价(而非消费者直接面对的零售价)来计算。显然, PPI 与 CPI 是密切相关的,理论上是 CPI 的一个先行指标。
话说回头,现在很多国家都用 CPI 来量度通胀率,因此以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就是调控 CPI 的同比增长率,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货币在理论上是盯紧了组成 CPI 这物价指数的一篮子物品的价格的。那么前述的把朱镕基的方法转向以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为货币盯紧的目标,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这问题就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个目标必须清晰可见,否则是毫无意义的。现行的 CPI 有很多问题。其一,计算 CPI 的篮子中包含的物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家都知道,就是猪肉这样的普通商品,质量好与质量差的价格可以差很远,房地产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完全一样的房子,建在城市中心的黄金地段与建在深山野岭的穷乡僻壤之中,价格天差地远,判若云泥。当然,质量的绝对值不同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 CPI 计算的是价格在时间上的变动,只要保持是同一种质量的物品,测量它在时间上的变化就行了。但问题就在于,物品的质量也会有变动。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物品的质量是会上升的。这时它的价格理应上升,但这并不是因为货币发多了,而是反映它的质量上升!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与技术能力普遍提高,于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普遍上升,就会呈现出价格普遍上升的状况, CPI 却会把它错误地量度为发生了通胀!事实上,前面说过, 1996 年到 2000 年间,当时的 CPI 数字显示中国略有通缩(最大的数字是 1999 年的 -1.4 ),其实那段时间中国产品的质量普遍上升,所以 CPI 的数字是严重地低估了通缩的程度的。
其二, CPI 也难以处理新产品的出现。像电脑、手机这些新产品的出现,使得货币能购买的物品种类增加,即货币的价值是增加了的,也就是 CPI 又高估了通胀率(因为通胀是反映货币价值下降的)。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不是同一回事!通货膨胀是由货币数量的增长与物品数量的增长脱节而引起的,是会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于通货膨胀,也有可能是因为产品质量普遍上升,或者是产品种类发生重大变化。这无非是逻辑学上所说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而已。一见物价上涨就当成通货膨胀来打,有可能会是打错了对象:变成打击质量上升与产品创新。另外,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以前普遍实行价格管制,到放开管制由市场决定价格,中间也必然会经历物价普遍上涨的过程。但这显然也不是发生了通胀,而是一直被管制在均衡之下的价格回归(上升)到均衡水平而已。
第三, CPI 对价格变动的统计非常费时,往往一个月的 CPI 要到下一个月才能计算出来、向外公布,使货币政策产生“认识时滞”。
显然,像 CPI 这样模糊不清的目标是没用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像外汇市场上的汇率那样,每分每秒都能立即显示在人们眼前的清晰可靠的物价指数。也就是说,这个篮子里的物品,是要重新作精心挑选的。选择这篮子里的物品的原则,其一是物品的质量稳定清楚,价格分秒可见;其二是具有代表性,在一国的生活、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能代表货币所交换的大量物品的价值。
最能符合前一个原则的物品,显然是期货市场上的商品,还有一些批发市场上的商品(如水泥)。而最能符合后一个原则的物品,其实也是期货市场、批发市场上的常见商品。因为这世上的商品种类虽然成万上亿,但制造它们所需的原材料基本上就是期货市场、批发市场上的那些商品(石油、钢铁、棉花等),所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确定了,成万上亿的商品的价格也就能确定。而且,即使有新产品出现,但制造它们的原材料并不是新的,因此 CPI 不能处理新产品的问题,在这里就不成问题了。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需要收集成万上亿的商品的价格信息才能知道货币所交换的物品价值是什么,只需要收集数量少得多、只是成百上千的原材料的价格信息就够了。而这些原材料的价格信息在期货市场、批发市场上都能找到——是分分秒秒都能找到!
这样,选定了一篮子物品,确定了它们在这篮子中的比例(根据这些原材料在一国的生产、生活之内所占的比重,大致地对就可以了),就能计算出这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中央银行看着这价格指数随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直到这价格指数稳定在中央银行希望的水平之上,就万事大吉了!中央银行甚至可以用计算机与世界各主要期货市场、批发市场联网,直接从那些市场上输入相关的价格数据,分分秒秒地向外公布这个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的现状,让全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货币盯紧了这个指数,币值稳如泰山!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因为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就是这样天天日日、分分秒秒都向外公布的。而中国的人民币在 97 年金融风暴中成功抵御了炒家的冲击的事实,已雄辩地证明了这种制度的强大与可靠!
一旦货币盯紧了这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之后,所有的汇率管制可以全部放开,与一切外国货币的汇率随得它自由浮动。因为这个时候,汇率如果有所变动,反映的是外国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而不是本国货币——本国货币的价值已经与这一篮子物品的价值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会有变化。
目前,人民币需要走的就是这一条道路!盯紧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之后,人民币可放开一切外汇管制而成为可兑换的国际货币,顺理成章也放开了对美元的汇率,美元要贬值那是美元的事,并不是人民币在升值,美国再也没有理由可以指责中国在操纵汇率。而世界其它国家的货币,它们的最优选择一定是从盯住美元转向盯住人民币,因为人民币盯住的是货币价值的真正来源——物品!只要严格遵守这个盯住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而且这个价格指数是分分秒秒都向全世界公开的)的制度,人民币永远不会有被滥印而贬值的风险,因为它真正回归到货币的功能——那就是量度物品价值的尺子!
回顾上一讲所说的使货币数量紧跟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两大困难,就能更好地明白为什么这个以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为锚的货币制度是最好的。对于第一个困难,如果政府是铁了心不想遵守稳定币值的原则,那当然什么制度都拿它没办法。但只要一个政府哪怕只是假装它想遵守这个原则,在这个货币制度下它想偷偷地瞒天过海、滥印纸币是最困难的。因为在以往的那种无锚的货币制度下,政府有没有悄悄开动印钞机人们是不知道的,要一直等到那个很不准确的 CPI 公布出来才发现。可是在这个货币制度下,人们天天、时时、刻刻、秒秒都看见那个公布出来的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政府要作弊就很难了。
对于第二个困难,这个货币制度是巧妙地回避了要直接知道货币数量的困难,因为这个困难真的是太困难了!而且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达,经济活动越复杂,这困难就越大。这个货币制度是通过选出质量稳定可靠的一篮子物品来监测它的价格指数去替代了解具体的货币数量。大家想一下自然科学领域中面临类似困难的自来水公司,它要把自来水通过水管送到千家万户,从自来水公司到千家万户之间的水管也同样是错纵复杂,根本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出具体来说要输出多少立方米的水量才能确保每家每户打开水笼头就有水。于是自来水公司并不计算具体的水量,而是在每幢楼房外安装测量水压的仪表,然后不断地供水到水管里去,直至水压符合标准——我国的标准是要确保水压足够把水压上四层楼高的用户家庭里去,更高层的就在楼顶设蓄水池,从蓄水池上往下供水。如果仪表显示水压低于标准,就多放水出来以提升水压;如果仪表显示水压高于标准,就抽水回去以降低水压。这样,即使城市不断扩张,管网随之变化万千,自来水公司都无需不断地计算具体要输出多少水量,只需盯着水压有没有稳定地保持在标准水平上就够了。以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为锚的货币制度,就是类似的做法,把难以掌握的信息转换成容易掌握的信息,从而大幅地降低了稳定币值所要支付的信息费用!
是的,目前来看,这是一个综合的交易费用最低的货币制度,所以是最好的货币制度!
(按:关于“以一篮子物品的价格指数为锚”的货币制度还有很多细节,限于篇幅不能在本讲义中充分地展开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见本博客管理员以前写下的《“以一篮子物品为锚的货币制度”的常见 Q & A 》,分上、下两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bv1h.html (上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0byj1.html (下篇)
本讲课后作业:假设一篮子物品中有猪肉与米。最初,猪肉 10 元 / 斤,米 5 元 / 斤,蔬菜 2 元。 100 元勾住一篮子物品为 4 斤肉、 10 斤米、 5 斤蔬菜。后来,猪肉价格涨到 20 元 / 斤,米的价格涨到 15 元 / 斤,蔬菜的价格降到 1 元 / 斤。请解答以下问题:( 1 )这时央行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使这一篮子仍旧是 100 元?( 2 )计算一篮子回到 100 元时,猪肉、米和蔬菜的价格各是多少。( 3 )计算这时猪肉、米和蔬菜的相对价格,并回答央行的货币政策有没有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有没有全面控制物价?
上一讲课后作业讲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41af70102dw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