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文天祥祠
例如文天祥祠,位于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又称文丞相祠,占地600平方米。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水人。1279年抗元失败后,被掳至大都,囚禁在这里一个土室内,在此写成《正气歌》,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遇害,后其妻欧阳氏也被元兵掳至大都,得知文天祥殉国,自刎而死。明洪武九年,按察司副使刘崧在柴市主持建祠,并将街名改称教忠坊。明永乐六年重建词堂,正式列入祀典。祠由大门、过厅、堂屋3部分组成,堂屋东墙嵌有明万历年间从良乡移来的唐代李邕所书李云麾将军断础碑,其中西壁有玻璃罩的石刻“教忠坊”匾碑,是从原建在胡同东口明代牌楼“教忠坊”上拆下来的。祠院内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槐,一棵是枣,相传都是文天祥亲手所植,其枝干都朝南倾斜,1984年开始对外开放,展出有关文天祥生平事迹的文物、图片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