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hr制度的确立对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厘清统一hr制度的立法宗旨和意义,进而找到实现其立法宗旨的科学高效的途径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统一hr制度的立法初衷。实现统一hr制度立法宗旨的途径很多。诸如,高质量的法学教育、司法研修制度的确立、科学规范的hr等。本文试图通过对统一hr制度确立的意义及其立法本旨的阐述,进而仅从考试的视角论述如何落实统一hr制度谈点一己之见,不妥之处,有兴之士商榷。本文认为统一hr制度的立法宗旨在于职业法律者选拔的统一化和精英化,但其最终的宗旨就是实现职业法律者选拔的精英化并认为应以科学化和法制化的hr作为实现法律职业选拔的精英化和统一化立法宗旨的途径之一。 2001年6月30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的决定》。这两个修改法律的决定,均以法律修正案的形式首次确立了我国的统一hr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初任法官、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实行统一的hr制度” 。2001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又公布了《国家hr实施办法。 (4)关于试题的设计 谈到关于试题设计的问题,不得不提及以往的律考试题。由于hr具体由司法部实施,加之继承的问题,以往律考试题的出题风格势必带着惯性影响者hr试题的设计。应该说,自1986年首开律考先河以来,历经12次的考试,试题的设计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成熟。主要表现为,试题的设计由分散到集中,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只考一条法规到一组法规直至跨部门法交叉)。试题题型基本成型,主要是单选、多选、不定向选择题、案例分析和法律文书制作题。但通观历届试题,尤其是近几年试题,仍存在以下问题要解决。 第一,过分考查记忆的内容,表现突出的是考司法解释过多。 第二,对考生文字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考查不够,特别是运用现有案情、证据,分析案情,运用证据说明事实的能力不够。 第三,当年考题内容未反映出法学研究的新成果,未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对法律职业提出的新要求,如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入世、司法国际化、环保、知识经济等。 第四,综合考查试题不够多。 第五,题型不健全。 针对上述问题,加之新的试题设计要反映出hr的新特点。笔者认为将hr设置为二次。根据这两次考试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试题的内容和相应的题型。具体如下: 第一次考试试题设计的原则应是:一是知识当先兼顾应用;二是覆盖面广综合考查;三是紧扣大纲基础为主;四是难度适中照顾多数;五是题型客观不贬主观。总之,试题的设计要反映出法学教育通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基本思路。7第一次考试的题型基本可承继律考的试题题型,以客观题和机器阅卷为主,同时可增加填空题以考查应试者对法学知识掌握的准确度。第二次考试的试题设计的原则是考理解、考应用、考能力、考综合(如,2000年试卷四第二题涉及的法律有《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跨经济法学、商事法学和民事法学)、考倾向(即综合当前的各种情况决定命题的倾向,如,2002年试题的设计应有利于在职的法官和检察官,因为当前需要任命初任法官和检察官的数量较大;2003年应倾向于办理涉外案件人才的选拔,因为中国已入世)、考新内容(即当年大纲与前一年大纲不同之处)、考深度、考难度。关于考能力和应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hr导师陈卫东认为要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8题型设计以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平分秋色为易。 在客观试题中可承继律考的选择题。在不定项选择题中,既要有问题群,更要有问题域。如,1999年律考试卷二不定项选择题第(四)题通过4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了几乎涉及刑法第八节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的全部内容。主观试题除了承继律考的案例分析题和法律文书制作题以外,还可增加一种材料题。尽管这种材料题也有根据案情撰写法律文书的内容,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法律文书制作题,它考查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广更深。这种材料题可提供案情、证据、司法过程等,通过这些材料可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纠错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运用证据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如,可根据此材料写出起诉书、公诉词、答辩状、判决书和出具法律意见书,可找出违反程序法的内容,还可找出证据的瑕疵等)。 (5)关于考生报名和录取 为杜绝考生替考现象,考生报名时务必有数码照相,这项技术目前已在研究生报名中使用。至于录取比例笔者认为第一次考试可在20%至30%。第二次考试录取比例必须控制在5%至10%。 最后,笔者特别强调的是在第一次与第二次考试之间要间隔2年,这2年要求初试合格者必须进入司法实际部门实习,获取司法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