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证据第六十三条证据有下列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证言;(五)当事人的陈述;(六)鉴定结论;(七)勘验笔录。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七十四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仲裁法》第46、68条;《民诉证据规定》第8~9、13、23、67、74条;《商标法》第58条;《著作权法》第50条。1证据的种类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是指《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hr的考查方式在于要考生区分这些种类。重点与难点在于:(1)书证与物证的区别。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所记载或表示的内容、含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而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即以其存在、形状、质量等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①两者的重要区别,也就是区分标准在于同一物体以什么来证明案件事实,如果是以其包含的内容即思想内容来证据,那么就是书证;如果是以物质形态来证明,那么就是物证。②同一物体,可以既是书证,又是物证。(2)当事人陈述与证人证言是不同的。两者不会交叉,由于证人不是当事人,因而证人证言在同一案件中不会成为当事人陈述。2诉讼中的证据保全(1)适用条件:①证据可能灭失;②证据以后难以取得。(2)启动方式:①诉讼参加人(广义上的当事人)申请;或者,②人民法院依职权。注意:在诉讼中,申请证据保全不必然是原告,被告也可申请证据保全。这与财产保全是不同的。(3)申请期限: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提交申(4)担保: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注意不是必须要求其提供担保。3诉前证据保全(1)适用条件:主要考点在商标权和著作权案件中,适用于:为了制止侵权(商标权和著作权)行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2)启动方式:由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由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向人民法院申在诉前,申请证据保全的一般是将成为原告的权利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3)担保: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也可以不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但是如果经人民法院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其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人的申(4)解除保全措施: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5)对于诉讼案件的管辖的影响:与财产保全不同,在商标权和著作权案件中,证据保全不影响案件的管辖。4证明对象证明对象是指诉讼参加人和法院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对案件的解决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对于本考点,主要在于:(1)需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即证明对象一般认为,证明对象包括以下内容:①当事人主张的有关实体权益的法律事实;②当事人主张的程序法律事实;③证据材料;④习惯、地方性法规(主要指非法院本地区的)和外国法;⑤特别经验规则:主要是指专门性的特殊行业的经验规则。以上重点注意第③、④点。(2)不须证明的事实对于该项事实的内容,《民诉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对此作出了规定。综合这些规定,主要有以下情形:①自然规律及定理;②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③众所周知的事实;④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⑤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⑥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⑦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对于以上无需举证的内容,要注意并不是一律无需举证:A对于第②项,限于对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明确表示承认的,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有例外: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不是有效的自认,对此例外又有例外:此种情形下,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自认可以撤回,但有条件:撤回时间: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撤回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经有效撤回后,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民诉证据规定》第8条)注意以上对于撤回自认的限制,比《民诉意见》要求严格,应当适用本规定(新法)。还需要注意:对双方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人民法院可以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即对于这样的事实。即使当事人自认,也需要提供证据证明。(《民诉证据规定》第13条)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B前述③、④、⑤、⑥、⑦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不免除主张方的举证责任。C⑤、⑥均为生效裁决。如果本诉讼所依据的裁决尚未生效,诉讼应当中止。(《民事诉讼法》第136条)证据的分类是在证据理论上(学理上)按不同的标准将证据分为不同的类别。目前来看,主要有:(1)本证与反证——依照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分类(2)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依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分类(3)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依据证据的分类此与证据的种类是不同的,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是指《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民诉证据规定》第2、4~7、15~17、19、25~28条;《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之三。1举证责任一般分配原则①一般原则: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此为举证责任一般分配原则。②适用情形为: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③必须注意人民法院确定举证责任承担的权力。2合同纠纷的举证责任分配及举证责任一般分配原则(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条对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分配作出了明确规定,请参见之。必须掌握的是:①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②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3侵权及其他特殊情形下的举证责任分配此为hr的绝对重点,需要关注。根据民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以下情形下,举证责任不适用上述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而作出了特殊的规定,参见《民诉证据规定》第4、6、7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择其要点析之:(1)仔细对照《民诉证据规定》第4条与《民诉意见》第74条,可以发现《民诉证据规定》对特殊侵权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表述更为准确,具体到对于什么事项作出特殊的举证责任分配(倒置),因而读者可以不必再看《民诉意见》的规定,只需关注《民诉证据规定》。但是必须关注何人(一般为被告)对何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2)必须仔细研习《民诉证据规定》第4条,一共列举了8种情形。①其中(二)、(三)、(四)、(五)、(六)项是《民法通则》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而对这些情形又由于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不同而规定,因而必须区别何种侵权行为,被告对于何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②(一)、(七)、(八)项不在民法通则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之列,但是也具有特殊性,因而也是比较容易记忆的。仍然需要注意被告对于何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只规定了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④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4法院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适用当事人对于自己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是在某些情形下法院也可以调查收集证据。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启动又有两种方式:一是当事人依法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二是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两种方式适用情形是hr的重要考点。此处分析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适用情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主动调查收集,对于何为“审理案件需要”,《民诉证据规定》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是以下两种情形:(1)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2)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必须注意,除了以上两种情形外,其他任何情形,法院不得主动调查收集证据。5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1)适用情形①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