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是,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同时通过验收每个可交付成果,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可能性。图5-14描述本过程的输入、工具与技术和输出,图5-15是本过程的数据流向图。
图5-14 确认范围:输入、工具与技术和输出
图5-15 确认范围的数据流向图
由客户或发起人审查从控制质量过程输出的核实的可交付成果,确认这些可交付成果已经圆满完成并通过正式验收。本过程对可交付成果的确认和最终验收,需要依据:从项目范围管理知识领域的各规划过程获得的输出(如需求文件或范围基准),以及从其他知识领域的各执行过程获得的工作绩效数据。
确认范围过程与控制质量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而后者关注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及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控制质量过程通常先于确认范围过程,但二者也可同时进行。
5.5.1 确认范围:输入
5.5.1.1 项目管理计划
见4.2.3.1节。项目管理计划包含范围管理计划和范围基准。如5.1.3.1节所述,范围管理计划定义了项目已完成可交付成果的正式验收程序。范围基准(见5.4.3.1节)包含批准的范围说明书、WBS和相应的WBS词典。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程序才可对基准进行变更。基准被用作比较的基础。
5.5.1.2 需求文件
见5.2.3.1节。需求文件列明了全部项目需求、产品需求及对项目和产品的其他类型的需求,同时还有相应的验收标准。
5.5.1.3 需求跟踪矩阵
见5.2.3.2节。需求跟踪矩阵连接了需求与需求源,用于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对需求进行跟踪。
5.5.1.4 核实的可交付成果
见8.3.3.3节。核实的可交付成果是指已经完成,并被控制质量过程检查为正确的可交付成果。
5.5.1.5 工作绩效数据
见4.3.3.2节。工作绩效数据可能包括符合需求的程度、不一致的数量、不一致的严重性或在某时间段内开展确认的次数。
5.5.2 确认范围:工具与技术
5.5.2.1 检查
检查是指开展测量、审查与确认等活动,来判断工作和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和产品验收标准。检查有时也被称为审查、产品审查、审计和巡检等。在某些应用领域,这些术语具有独特和具体的含义。
5.5.2.2 群体决策技术
见5.2.2.5节。当由项目团队和其他干系人进行确认时,可以使用这些技术来达成结论。
5.5.3 确认范围:输出
5.5.3.1 验收的可交付成果
符合验收标准的可交付成果应该由客户或发起人正式签字批准。应该从客户或发起人那里获得正式文件,证明干系人对项目可交付成果的正式验收。这些文件将提交给结束项目或阶段过程(见4.6节)
5.5.3.2 变更请求
对已经完成但未通过正式验收的可交付成果及其未通过验收的原因,应该记录在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可交付成果提出变更请求以进行缺陷补救。变更请求应该由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见4.5节)进行审查与处理。
5.5.3.3 工作绩效信息
工作绩效信息包括项目进展信息,例如,哪些可交付成果已经开始实施,它们的进展如何,哪些可交付成果已经完成,或者哪些已经被验收。这些信息应该被记录下来(见10.3.3.1节)并传递给干系人。
5.5.3.4 项目文件更新
作为确认范围过程的结果,可能需要更新的项目文件包括定义产品或报告产品完成情况的任何文件。确认文件需要客户或发起人以签字或会签的形式进行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