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
1. 复习重点
1.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2.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理解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能根据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
2.难点聚焦
元素周期律: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充数的增加,元素排列呈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1~2
1个
由1~2个达到稳定结构
3~10
2个
由1~8个达到稳定结构
11~18
3个
由1~8个达到稳定结构
19,20~31,36
4个
由1~8个达到稳定结构
37,38~49,54
5个
由1~8个达到稳定结构
55,56~81,86
6个
由1~8个达到稳定结构
87~88
7个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9
0.512nm 0.071nm
大 小
11~17
0.186nm 0.099nm
大 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外)
(3)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
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1~2
+1 0
3~10
+1 +5
-4 -1 0
11~18
+1 +7
-4 -1 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①元素重要化合价的变化中O一般无正价,F无正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关系;
②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仅适用于非金属元素)
③金属无正价
④有些非金属有多种化合价,如:C元素有+2,+4,-4价(在有机物中也可以有-3,-2,-1价);S元素有+4,+6,-2价;Cl元素有-1,+1,+3,+5,+7价;N元素有-3,+1,+2,+3,+4,+5价。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①.元素的金属性:指元素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a.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最高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这种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弱;
c.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例:
比较1:①镁与2mL1mol/L盐酸反应
②铝与2mL1mol/L盐酸反应
所以金属性:
比较2:
⑴钠与水反应(回忆)
⑵镁与水反应【实验5-1】
碱性:
金属性: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指元素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a.非金属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如果元素的单质跟氢气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容易且稳定,则证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反之,则非金属性较弱;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对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例:
非金属性:
对于同一周期非金属元素:
如等非金属单质与反应渐趋容易,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
上述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
非金属性:
结论: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5)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所决定的。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