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孔丹乡看到,这里已经有数十户的独龙族人家从深山里搬了出来,开始在这里安家生活,他们的装束已经汉化。中午,村民们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这里的特色饭———董棕饭,它是从这里生长的植物董棕上提炼的,把董棕身上的纤维果实磨成粉,做好后像一块块大饼子,人们就用手掰着吃。董棕饭的口感非常奇特,比较粗糙,有着棕类植物特殊的清香,当然是全天然的绿色食品。
在孔丹我们没有见到文面老人。据当地人说,独龙族文面习俗主要集中在独龙江上游的献九当村及以上的村落。
文面的习俗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独龙族的文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文明更替,这一古老习俗已止于50年前。看资料记载,截止目前,这个民族仅有62位文面女在世,其中最大年龄108岁,最小的也已50岁,她们的影像和生活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被称为独龙族的活化石。
关于文面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不被外族抢去为奴,有的说是为分辨男女,还有一说是对蝴蝶的崇拜。文面女脸上的花纹都是蝴蝶的变形蝴蝶——这种美丽的生物承载独龙族对美的想像。而且独龙人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各色的“巴奎依”——一种大而好看的蝴蝶,只有文面死后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认。这大概是关于文面由来的最美丽的传说了。
独龙江以北的中上游各地,妇女文面样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文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须文面。文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用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文,让其渗入皮下。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文样便永留脸上。文面习俗主要盛行于独龙江北部接近西藏察瓦龙地区的一、二、三村即龙源、迪朗、献九当和孔当。有专家认为,从脸部刺纹多少的地域分布,可以推断在受掳掠威胁大的以上地区,满脸刺纹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外族掳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