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已21世纪,我国各项建设事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其建设已成为密切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的内涵、建设走向和建设布局已受到我国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广大人民的普遍关注。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战略。人们不应忘记,正是由于人们过去认识上的局限,才在以往的许多城市建设中过多地损毁了自然和使城市远离了自然,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这种基本条件的改变甚至丧失,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城市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予以补偿。作为这种补偿最为有效的建设行业城市园林绿化,自然要担当起发挥这方面作用的重要任务,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和民族的骄傲,需要我们认真地继承与弘扬。随着社会的发展,更要求我们的园林事业在继承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面对新时代的综合需求,园林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园林功能的多元属性和园林建设规模化的发展趋向已经提到日程,园林由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分散走向系统,已经成为园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园林这一建设行业鲜明的时代特征。1现代城市建设基本框架的确立,已成为建设城市大园林的载体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确立城市发展合理框架的规划至关重要。北京作为我国首都,面临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前景和建设任务,也已经开始着手构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完善城市发展体系,即在北京市域1.68万km2的范围内,完善“分散集团式”的城市布局和四级城镇体系,形成由中心市区绿化防护绿地(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所组成的现代城市形态规划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显着特点一是以市域范围内的自然山体、河湖水体及植被作为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依托,列为城郊一体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严加保护使之不受破坏,并对其中需要改造的部分(如对宜林山地的绿化及对有些风景名胜区的改造)施行合理的人工干预,加以改善或提高,使之成为城市生态效益的重要生产区和生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二是以人工建造第二自然,以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营造连接、贯通和融合这一体系的纽带和网络。其规划的核心内容应是占有合理的绿地面积、绿地的合理分布及各类绿地形态和功能的多样性和兼容性(包含绿地系统中的自然地理结构和地貌特征)。使各类绿地成为贯穿于市区卫星城小城镇之间有机的桥梁,并融合于大小城镇的内部,这样既可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畸形发展,更可在北京市域广袤的大地上,构建城郊一体的绿色生态网络。实现这种由绿色植被(包括自然与人工建造的)与自然山水所组成的自然环境与由人工构建形成的城市人工环境协调共存,从而实现城市与自然共存。这种布局规划的依据是人类从总结过去建设城市的经验与教训中取得的,它是有别于以往城市建设弊端的产物,是体现时代进步的知识结晶,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是这种现代城市发展框架的确立,为我国园林的发展走向规模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为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市域为整体的园林建设,既为发展城市大园林提供了建设基地,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又为城市大园林的发展铺设了正确轨道。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新世纪之初,我国现有的668个建制城市,也都在根据各自不同的城市性质、规模和任务,确立其城市发展的蓝图。尽管由于不同城市基本情况及其条件有所差异,在建设进度及采取措施等方面会有所不同,但以市域范围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目标的格局是相同的。正是基于这种城市格局而带来的契机,使建设城市大园林在全国城市中具有广泛的趋同性。在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园林不再是传统习惯上被有些人认为是建筑的附属品那样的错误定位,园林绿化已成为现代城市空间的优化者和城市自然空间的缔造者,是制约城市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建设,其建设内涵、功能和技术都具有独立的行业特征。园林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应有地位已经得到我国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园林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空间,美化市容,创造城市减灾避灾条件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各种重要作用的一致认同。这种认同性已为我国城市大园林的健康发展缔造了深厚的群众基础。